<aside>
<img src="/icons/document_gray.svg" alt="/icons/document_gray.svg" width="40px" /> 作者:克里斯托弗·博纳诺斯 著,胡玥 译
出版社:重庆大学出版社
出版年: 2015-5
页数: 244
ISBN:9787562488521
</aside>
- p10 宝丽来的魔力不仅限于快照层面。在它的全省时期,安塞尔·亚当斯(Ansel Adams)和沃克·伊文思(Walker Evans)等杰出艺术家也曾纷纷对其大加赞赏。安迪·沃霍尔(Andy Warhol)、大卫·霍克尼(David Hockney)以及罗伯特·梅普尔索普(Robert Mapplethorpe)都拍摄过数千张宝丽来照片。威廉姆·魏格曼(William Wegman)那些著名的拍摄狗的照片大多也是用宝丽来相机完成的。魏格曼和其他许多艺术家,包括查克·克洛斯(Chuck Close)、玛丽·艾伦·马克(Mary Ellen Mark),都钟情于一款极其特别的巨型宝丽来相机,它可以拍出宽约50厘米(20英寸、高约61厘米(24英寸) 的照片。这款相机由宝丽来手工制造,至今存世不足12台,其中5台现在活力依旧,仍可有效工作,而纽约的那台几乎每天都在被使用。
- p11 与宝丽来发展道路最相似的是苹果公司,两家公司规模和财富上的成功均得着于各自神祇般的领袖,他们拥有远见卓识目极具创造天赋。对苹果而言,那个人是史蒂夫·乔布斯(Steve Jobs)。而在宝丽来,这个天才是埃德温·赫伯特·兰德(Edwin Herbert Land )。他一生中获得过535项美国专利,因此人称“兰德博士”。
- p16 如果要认真研究宝丽来,有两本书必不可少。一本是维克多·麦克尔赫尼(Victor McElheny)所著的兰德传记《坚持不可能(Insisting on the impossible)》(珀尔修斯图书,1998)。这本书十分详尽,是一本严肃的学术专著,展现了作者对宝丽来长期且深入的钻研。另一本是宝丽来主管彼得·文斯贝里(Peter Wensberg)的回忆录《兰德的宝丽来(Land’s PoLaroid)》(霍顿米夫林,1987)。这本叙述性更强,更私人化,并且已绝版。两本书都对我有所帮助。但我尤其要感谢麦克尔赫尼的书和他本人,因为本书这章关于兰德早期生活的概述,和整个宝丽来故事大体的时间线,都得益于他的研究。
- p22 兰德头二十年的研发才智全献给了偏振镜而非照片。靠着偏振镜,他的公司和事业才得以起航。即时显影照片则是后来的事了,他的公司也围绕这一业务完全重组了。
- p23 宝丽来太阳镜是公司早期比较能赚钱的产品,被称为可变日光镜(Variable Day Glasses)。这种太阳镜是可调控的滑动眼镜鼻梁架上的转换器,镜片就能自由变暗或变亮。
- p25 兰德-惠尔赖特实验室需要一笔大生意来维持公司稳定性及资金流动,最有希望的合作者是伊士曼柯达——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摄影器材公司。乔治伊士曼于1888年推出第一台盒式照相机,用户在胶卷拍完后把相机邮寄回柯达冲洗,然后柯达再把相机连同洗好的照片和一盒新胶卷寄还给用户。柯达照相机使拍照变成一个大众行为。玻璃底片、摄影师头上盖的黑布帘、暗房的刺鼻气味统统一去不复返,拍照不再是专业摄影师的权利。伊士曼小黑盒的销售口号是“你只需按动快门, 剩下的交给我们来做”。特别是电影产业开始向他购买数十亿英里的胶片之后,伊士曼凭借相机里面那小卷赛璐珞建立起整个柯达帝国。考虑到各种摄影和工业用途,柯达公司对兰德·惠尔赖特的偏振片十分感兴趣。
- p28 兰德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语言创新是在1934年。根据彼得·文斯贝里的回忆,当时克拉伦斯·肯尼迪和兰德正讨论公司第一个产品的名字。肯尼迪受过传统的古典主义教育、建议用“Epibolipol”,这个词在希腊语中有“片状偏振镜”之意(Epiboly,外包,是一个生物学术语,指细胞快速生长扩展成一张薄片;这有点类似于兰德发明中晶体排列的方式。)那个难念的名字毫无悬念被否决了。接着,肯尼迪又迷上“-oid”这个后缀,可能因为它暗示了一套特有的属性,像在“椭球体(spheroid”中一样。而且它还让人们想起产品的基础成分赛璐珞(celluloid)。此外,这个后缀听起来挺时髦,有点未来和高科技的味道。肯尼迪告诉兰德把后缀和“偏振镜(polarizer)”结合起来,现在你该知道这个名字是什么了。